时至今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航运工程系08级学生曹博依然清楚地记得这一天――2011年1月12日。当天,在天津海事局组织召开的西部海员培养基地首批毕业生就业“双选”暨推介会上,他如愿与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签约,从此开始与海相伴的职业生涯。当他迫不及待地拨通远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陇头村的家里电话时,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曹志乾激动不已:“好啊,额娃娃有出息了……”
像曹博这样顺利就业成为海员的,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航运工程系的毕业生里还有很多。据统计,该系2008、2009级两届毕业生的197人中,除17人自主就业外,其余180人都与航运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就业率高达100%。
不得不说,在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大环境下,一所高职院校的新设专业能够有如此高的就业率,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这一漂亮成绩单的掩盖之下,西部海员培养基地依然面临着广泛认知度不高、就业信息闭塞、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等现实困境。
唯一的出口
“特别感谢天津海事局,他们把在西部培养海员当成自己的事业和本分,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西部海员的今天。”采访中,无论是延安市老促会会长李瑞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兰培英,还是那些普通的学生及家长,他们都有着这样不约而同的表达。
记者了解到,让他们心存感激的,不仅在于天津海事人将航海意识引入西部,帮助老区人民在当地开办航海类专业教育,更在于他们搭建平台做推手,畅通西部海员的就业渠道,让陕北娃真正走出大山,走向海洋。而这恰恰是推进西部海员发展的根本之路。
由于地域因素和经济结构所限,在西部培养出来的海员在当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但延安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建设时间较短,在航运界广泛认知度较低,就业信息也比较闭塞,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航运工程系副主任王晔征的话说,一方面很多航运企业恐怕连在西部有这样一所能自主培养海员的学校都不知道,更别说让人家来学校里招学生了;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和任何航运公司建立起联系,就算是想要毛遂自荐,都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在天津海事局船员处处长王长青看来,目前西部海员培养基地确实在学生就业方面没有形成广泛认知度和竞争力,但这是在起步阶段所必然面临的困难。“这时候需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伸手拉一把,就像不能把还没学会游泳的孩子直接扔到大海里,怎么也得让他先带着救生圈在游泳池里练练吧。”他形象地比喻道。
就这样,天津海事局努力搭建起“船员培训―海事主管部门―船员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桥梁,发挥海事部门的纽带作用,有效履行在畅通就业渠道方面的政策指导、市场规范、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等职能,通过举办推介会、座谈会、洽谈会等有效形式,创造航运企业与中西部海员接触、沟通的机会,把东部企业引进去、把西部海员带出来,促进西部海员就业,将更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海事局为我们搭建的平台是我们学生实现就业的唯一出口。”王晔征这样对记者说。
逐渐抽离的拐杖
尽管在帮助西部海员拓展就业渠道方面,天津海事局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可王长青认为,这种政府帮扶的模式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而对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虽然眼下可以较为轻松地享受到高就业率的成果,但就自身长远发展而言,政府帮扶的这一拐杖也必须逐渐抽离。
王长青告诉记者,一方面,随着今后西部海员培养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海员培养数量逐年增多,届时,单靠政府帮扶来牵线搭桥也无法全部解决其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学校也只有真正面向市场,与航运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才能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更新。
引入船员服务行业协会,依托行业协会的优质资源和集群优势,共同为畅通西部海员就业渠道、推进西部海员发展而努力,这是天津海事局开始转变角色的一次尝试。
4月18日,西部海员就业协调会在天津海事局召开,来自天津市船员服务行业协会以及辖区内15家航运企业、船舶管理公司和船员外派机构的有关负责人汇聚一堂,共同为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海员就业安置问题献计献策。
在听完了延安市老促会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代表对近年来西部海员发展情况及目前面临就业困境的介绍后,作为天津市船员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单位,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船员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刘玉宝在会上发出这样的倡议:要建立起“市场运作、政府帮扶、战略合作、长期保障”的西部海员发展模式,优先招录和使用西部海员,增加在发展西部海员上的投入,关注西部海员成长,增强社会对西部海员的认同,创建西部海员品牌……当参会代表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这一倡议的鼎力支持时,坐在记者旁边的王晔征难掩内心的喜悦,低声说道:“今后,我们学生的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向市场回归
由政府帮扶逐渐向市场回归,遵循市场的规律和法则,参与市场竞争,这是西部海员发展所面临的必然选择。然而,这条向市场回归的道路该如何去走?怎样才能做到既大步流星,又稳健从容?或许,一些航运企业和船员外派机构在会上发出的声音格外值得倾听。
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外派的船员近6000人次,在人力资源总监黄小牛看来,向市场回归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上满足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即最高的质量、最低的价格和最优的服务。”黄小牛说,具体对西部海员培养基地而言,就是要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使培养出来的西部海员最大限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他建议学校应该就已经上船就业的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做一次实地调研,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西部海员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究竟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次与企业深度沟通,了解市场需求的难得机会。
黄小牛的建议在很多与会代表中引起共鸣。刘玉宝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公司已经吸收了超过100名的西部海员,总的来看,这些海员大都来自贫困农村,因此对工作岗位很珍惜,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但由于基础薄弱,尤其是实操能力和英语水平较差,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无法在船上独当一面,也有个别海员单纯看重收入,履约意识和服从意识尚有欠缺。“培养西部海员不光要提高他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学校还应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让这些西部的孩子对海员和航海有个全新的认识。除了宣传这一职业的收入优势吸引更多人报考外,还应大力宣传海员这一群体为整个航运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宣传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勇敢、团结、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增强职业自豪感。”刘玉宝说
此外,王长青还建议西部海员培养要找准定位,凸显鲜明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