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考研耽误了找工作,我肯定不会来参加这种民营企业的招聘会。”在昨天举行的大型民营企业招聘会上,沪上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小郭转了一圈,还是没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位——在他看来,民企只能算是个“备胎”。
小郭讲起了自己的求职经:“首选国企,不仅仅是图稳定、待遇好,更重要的是能有个看得见的未来;外企可能会辛苦点,但说出来好听,也能看得到未来;有的民企可能发展不错,各种机制也比较成熟,但大多数还是比较小型的企业,说不定哪天就不行了。”
在招聘会现场转了一圈,发现抱着跟小郭差不多想法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在一些不知名的民企招聘展台前,负责招聘的人事专员甚至打起了瞌睡。
招聘会现场,遇到了上海新眼光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汤德林。去年9月,汤德林的公司成为新三板扩大试点后首批挂牌的8家企业之一。头顶“上市公司”的光环,招聘人才明显变得容易很多。“这次我们公司准备招10个人,这会儿已经差不多有八九个人来投了简历。说白了,现在的大学生跟企业可以‘同富贵’,但到了要‘共患难’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