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学生‘村官’的意义和责任吗?你能胜任一名‘村官’吗?你了解大学生‘村官’的酸甜苦辣吗?……”昨天,和平路街道与江苏科技大学团委共同举办“大学生村官论坛”,这个街道的13位大学生“村官”,与有意向报考“村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们开展面对面交流、沟通。
交流中,13位大学生“村官”怀着就职以来的万千感慨,以及经过磨砺后对自身事业追求的再思考,与学弟、学妹们交流互动,并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用鲜活的事例诠释着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内涵和愿景。
“我所任职的村是市区仅有的几个渔业村之一,渔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农民、市民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何以最短的时间理解他们,如何让自己尽快地融入其中,如何在思考问题时运用‘渔民的思考方式’,这都是我任职初期时遇到的困扰。为此,我想了不少办法……”2006届村官黄静现任和平路街道长江村党总支书记,这位年轻的女孩用艰苦实干的经历向大家展示着大学生“村官”转型的艰难,以及成功转型后广阔的事业天地。
大学生“村官”丁淑芬,在进入角色半年之后,就结合城市社区的实际,大胆作为,牵头为社区的“4050”就业困难群体创办了“大嫂工作室”,解决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2009届大学生“村官”姚俊,研究生毕业后毅然选择“村官”行列,两年来她以技术优势持续在工作中表现不俗……
这些生动的讲述让在校大学生感慨很深。小尹同学说:“虽然我早已决定报考大学生‘村官’,但今天我才对这一称呼以及称呼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它不仅给大学生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它也提醒我们,要做好准备,要能吃苦,要能真正地蹲到基层去,要不怕失败和挫折,要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