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
当学生因家境贫寒面临辍学,身患重病的孩子和老人无钱医治时,他们是不幸的,可他们遇见了邓昌朝、邓昌峰兄弟,他们无疑又是幸运的。16年来,数百名贫困孩子在兄弟俩的帮助下,重新踏入校门,数百名患有重症的孩子和老人在他们的帮助下,重燃生活的希望。
日前,笔者见到了这对用爱心播撒希望的兄弟———福鼎市贯岭镇关工委副主任邓昌朝和福鼎市佳阳乡计生协会副会长邓昌峰。
年过五旬,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不善言辞,随身带着的包里装满了贫困学生的档案和收款收据,这是邓昌朝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福鼎市贯岭镇军营村,偏远而贫困。上世纪90年代,邓昌朝任贯岭镇副镇长,在他的帮助下,这个村的教育面貌才渐渐得以改观。
邓昌朝说,萌生捐助贫困学生的想法很偶然。1994年,他刚上任就到军营村负责“农村奔小康”工作,进村一看,心都凉了。当时有很多农民到浙江打工,村里许多孩子没有接受教育,不少上了学的也因贫困而辍学。要致富,教育先要搞上去。没钱怎么办?他把部分积蓄拿了出来,上任头三个月的工资也捐了出来,先让村里一些失学孩子重新回到学校。
在贯岭镇,类似军营村的情况普遍存在,“个人力量毕竟有限,要发动更多人来捐助”,于是,邓昌朝将镇里的特困生逐一登记造册,随身揣着。每当有关部门领导到镇里视察,他就找机会递上特困生的材料。这招真奏效,很多领导都当场表示愿意捐助。
邓昌朝倾注大量心血,为寒门学子圆上读书梦而多方奔走,至今已帮助了432名贫困学生。人们称他是“百姓身边的慈善家”,但邓昌朝总是谦虚地说,他只是牵线人,要感谢真正的资助者。
老邓对于帮助过的学生,只有一个要求:今日受助,要永怀感恩之心。
今年2月7日下午3点多,一个女孩走进邓昌朝的办公室,拿出1万元说:“要开学了,这些钱用来助学吧,请帮我转交。”她叫郑辉云,7年前受到资助,才顺利走进大学。
2005年9月,郑辉云和妹妹郑燕冰分别考上闽江学院和福州大学,因父亲患病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邓昌朝得知此事后,立即联系有关部门,为两姐妹筹措4000多元。有了这笔钱,加上亲戚的帮忙,两姐妹如期赴大学报到。如今,两姐妹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郑辉云说:“我要回报社会,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邓昌朝热心助学的名声渐渐传扬开来,上门求助者越来越多,这深深触动了弟弟邓昌峰,他也想加入慈善募捐的行列。佳阳乡地处闽浙交界,经济较为落后,在乡计生协会工作的邓昌峰,决定从帮助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的孩子和老人入手。
2004年5月,邓昌峰来到前岐镇双屿村,偶然听到村民议论,有一个患心脏病的孤儿病情极为严重,因无钱治疗暂时寄放在双屿寺中。他心里咯噔一下,马上赶往双屿寺,只见小女孩脸色发紫,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回到家,邓昌峰立即在亲友间为小女孩筹集医疗费。消息传开,当地机关、企业的爱心人士也纷纷捐款,短短20多天,就募集到5万多元。经过专家及时救治,小女孩很快恢复了健康。
7年多来,经邓昌峰帮助并送往全国各地医院治疗的贫困患者达228人。
在慈善之路上,邓昌朝和邓昌峰兄弟俩并肩前行,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邓昌朝帮助贫困女孩小丽继续学业,邓昌峰得知她奶奶患严重骨病无钱医治,便募集救助款1.2万元,替其联系了上海的一家医院;在邓昌朝的牵线搭桥下,邓昌峰先后资助了20多名贫困学子……
邓昌朝常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不能等,一件是尽孝道,一件是做善事。”兄弟俩的善举仍在继续,他们用爱心铸就了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