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信息检索:  搜索    人才搜索
新闻中心
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 福鼎新闻 > 正文

践行“闽东精神”人物王周齐:致富路上的领跑者

添加时间:2012/11/1 11:30:24    点击数:1710    作者:    来源:福鼎人才网


     王周齐与村民共叙发展。(资料图)

  人物资料:

  王周齐,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福鼎市人大代表,现任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支部书记。1996~1997年度、1998~1999年度,被福鼎市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2000年度,福鼎市人大常委会授予“好代表”称号;2002年,被宁德市委、市政府授予“扶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被宁德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被宁德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被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乡镇委员会授予“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模范带头人”称号,柏洋村被授予“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2006年,当选为省第八届党代会代表;2008年被福鼎市委党校聘请为客座教授;同年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荣誉;2009年10月1日,被中组部邀请参加新中国60周年庆典观礼。

     王周齐参加省八大时留影。(资料图)

   近日,一组反映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的消息,分别出现在央视新闻频道与福建东南卫视新闻节目中。柏洋村曾是福鼎市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9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如今,这个曾经村财负债43万元的小渔村,已变为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财总收入300多万元的“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这背后凝结着村党支部书记王周齐铁心拼搏的执着与付出。

  立志 改变乡村落后面貌

  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姥山脚下的柏洋村,曾是福鼎市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那时候穷呵!交通基本靠走、喝水基本靠挑,体现的就是当年村里的状况……”,村委会主任张秋香感慨地说道,“想种粮食没地,想搞事业没资金,村里头的青壮年接二连三地往外跑,有的临走还甩下一句话,‘就算在外头饿死也比这穷死了强!’”1994年,村里集体负债4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00元。据张秋香介绍,就在村里为了逐年递增的巨额债务犯愁时,在外经商的王周齐毅然放弃经营颇为红火的生意,领着村民们打起了脱贫致富翻身仗。

  “小时候家里穷,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正赶上大困难时期,连吃饭都成问题了,哪有钱供自己上学,可是尽管如此,疼爱我的父亲还是请了一位乡里的老先生教我识文断字,也言传身教了不少处世立身的道理。”谈起缘何有巨大勇气,甘愿舍弃优厚商场而回到穷渔村初衷时,王周齐说起了早年的经历,“15岁那年,我就开始在生产队里干农活,一天挣五六个工分,一个工分算四五分钱,可是村里从几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为了生活,都得早起贪黑下地干活,为了就是每天那几毛钱。那时候我就想,有朝一日,一定要改变家乡这种落后面貌,让乡亲们不再熬这种苦日子。”

奋斗 盘活资产扭亏为盈

  “那几年王书记是下了狠劲,‘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是他嘴里常念叨的。”张秋香说“不少原先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村里渐渐红火了,又纷纷回到了村里。”

王周齐迎难而上,他一方面盘活村集体资产,把经营亏损的茶果场和茶叶加工厂承包出去,另一方面利用本村丰富的土特产品资源,投资建起农副产品加工厂。3年下来,不仅甩掉43万元的债务,村财收入还略有节余。首战大捷,群情激昂,领着全村群众,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大:成立柏洋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引种东魁杨梅,开荒种药材,改良无公害茶园,养殖弹涂鱼,号召先富起来的20多个党员干部每人挂钩1至2个对象,帮助村民发展生产。

  2000年,借助福宁高速公路建设的机会,王周齐引资创办福宁材料有限公司,当年便创收20多万元。随后,他又筹资23万元平整荒地150亩,柏洋村工业小区拔地而起,6家企业相继落户,累计投资超过1.5亿元。2009年全村工业产值近3.65亿元,转移劳动力300多人,增加群众经济收入7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超7560元。针对农户融资难,王周齐还带头组建福鼎市柏洋惠民担保有限公司,专为“三农”小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村里300多户农户通过担保贷款4566万元。2010年,全村实现生产总值8.2亿元,村财总收入3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0元。目前,全村已种植东魁杨梅600多亩,开荒种药材300亩,苦柑100亩,改良无公害茶园1500亩,养殖弹涂鱼800多亩。
          

       柏洋村新学校。(资料图)

  亲孝 村里办起老人公寓

  “多少年来,村里老人一大把年纪了还在田地里干活,逢年过节却独守空屋,这情景一直刺痛着我的心,如果不能善待这些老年人,真是愧对养育了自己的长辈!”王周齐指引到村中一座装修一新的两层公寓楼前说,几位老人正在公寓前的院子前晒太阳,悠闲地打牌,其乐融融。王周齐不时向他们招呼一声,嘘寒问暖。

  柏洋村富裕了,从小接受孝老爱老传统美德的王周齐,把老年人保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重点项目,在村里办起了1800平方米的老人和谐公寓,对50多位低保对象、孤寡空巢老人进行集中供养。此外,村集体还承担了所有村民的“新农合”和45岁以上村民的“新农保”费用,为8户46人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设立村关心下一代基金,成立党员帮扶基金……

  柏洋村老人和谐公寓座落于柏洋溪头里自然村,交通便利,视野开阔,环境怡人。一期工程于2006年开工建设,投资57万元,为当时受“桑美”台风灾害失去住所的山区老人提供临时安置点。2008年、2009年,为了进一步完善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居住问题,柏洋村又投入80多万元对原有老人安置点进行二期、三期改扩建,2010年初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

  公寓总占地面积5.2亩,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共三座二层公寓楼、一座单层公寓楼,总计可容纳老人65户。每户配有厨房、卧室,各种配套设施齐全,修建了宽敞的小院、花圃和公共厕所,邻近溪头里医疗服务站,美观、卫生、方便。现已有38户老人免费入住,其中低保五保老人22户、“空巢”老人16户。每年重大节日,村委会和企业都会定期慰问公寓老人,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和救济物资,为老人们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兴村 建设学校新修村道

  2001年,随着新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王周齐把村民代表反映的学校建设提到议事日程。原先距新村三华里的学校,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且路途较远,给孩子上学带来不便。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王周齐带头筹资50万元,建起了两座面积15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教工宿舍楼,后又投入2万元为学校购置了电脑,配备了自然实验室。王周齐还建议村委会每年从村财预算中投入15~20%经费办教育,并对家庭贫困的学生予以资助,至今共扶助29位学生。如今,学校窗明几亮,环境整洁,200多位孩子愉快地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几年来,柏洋村两委用发展起来的村财和争取来的资金,兴建起村委办公楼、科技文化中心、修筑了由省道桐松线通住工业小区的通村公路,兴修了1200米长引水渠道,改造了300多米长的引水工程,铺设了永和新村水泥公路,兴建了新村环岛工程、老年公寓等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大大方便了群众。如今的柏洋村,政和气顺,村风文明,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大街小巷一幢幢新房鳞次栉比,排列有序;公路两旁一排排绿树整整齐齐,层次清楚;学校书声朗朗,科技文化中心歌声悠扬,昔日的空壳村,只有在村史的旧照片中才能找到一些模糊的影像。

发表评论
目前共有 0 条评论
特别声明: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请先 登陆注册
验证码:

福鼎人才网广告
最新评论
Copyright(C)2003-2021 本站由福鼎市雅索软件公司负责运营 / 常年法律顾问:福建惠尔律师事务所
咨询热线:0593-6122009 E_mailto:webmaster@fdren.net
国家版权局证号:闽作登字13-2008-L-0517号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闽ICP备190011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