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福鼎嵛山镇卢竹村渔民华孝国趁着晴好天气忙着收割紫菜。他说:“以前主要靠近海捕捞维生,前几年经过政府引导养殖紫菜,再加上海岛旅游业的兴起,销路不愁,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没问题。”
福鼎濒临东海,海岸线长达316多公里,海域面积14960多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10倍左右。位于境内的天然深水良港沙埕港,可利用工业海岸线28公里,港口岸线可布置万吨级以上泊位30个,万吨以下的泊位27个,可形成年6000多万吨货物和200万箱集装箱通过能力。近年来,该市实施“海洋强市”战略,不断加大海洋产业投入,“海上福鼎”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靠海吃海”念好现代渔业经
福鼎17个乡镇中沿海乡镇就有12个,靠海吃海,天赐良“源”。该市积极调整海洋捕养结构比例,通过优化养殖品种,改进养殖设施,规范生产行为,提高渔业生产经济效益,现已建成一批较具规模的有特色的水产生产基地,如硖门乡柏洋村和太姥山镇的樟岐、东埕等村弹涂鱼养殖基地,筼筜村、小筼筜村的紫菜养殖基地,硖门的文渡蛤养殖基地以及巽城万口网箱养殖基地等。同时各乡镇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建立紫菜和弹涂鱼养殖协会等行业组织,引导组织渔民做大做强养殖产业。目前,全市养殖品种含鱼虾贝藻近30种,品种养殖产量69305吨;共有苗种场51家,其中鱼类23家,年培育苗种近6亿尾;紫菜28家,年培育苗种5万多亩。拥有各类水产品加工企业170多家,加工各类水产品9.3万吨,加工产值11.98亿元。其中紫菜加工厂130多家,全自动一次加工生产线28条,二次加工生产线3条,产量1万多吨,产值达4亿多元。该市还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渔业,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盯紧蓝色”打造园区载体
借海之力,发展临港经济,为福鼎的发展展现出崭新的前景。该市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洋、港口开发布局,以环沙埕湾区域为核心,推进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总规划面积15万亩的闽浙边贸工业园区,由制造业、总部经济、临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白茶产业五个组团构成。其中制造业组团,总体规划8万亩,与沙埕湾开发开放融为一体,重点发展汽配、通用机、泵阀特钢、医药化工、食品深加工和光伏电子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临港产业组团,规划5万亩,依托沙埕港天然良港资源优势,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临港产业。八尺门至钓澳沿岸重点发展船舶修造业、现代物流业;龙安、店下工业集中区重点培育不锈钢精品产业集群和皮服箱包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闽浙边贸工业园规上工业产值将突破1200亿元,贸易总额突破100亿元,成为闽浙边界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