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信息检索:  搜索    人才搜索
新闻中心
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 福鼎新闻 > 正文

沸腾的“洼地” ——福鼎市闽浙边贸工业园区见闻

添加时间:2012/12/10 17:03:54    点击数:1601    作者:    来源:福鼎人才网
闽浙边界工业园区高高的塔吊密密匝匝

      东海之滨,桐江溪畔,古城福鼎,三条紧紧相连的闽浙边界大通道沈海高速、104国道和温福高铁,串起了规划总面积达20万亩的福鼎市闽浙边界工业园区。穿行其中,虽然冬日寒气袭人,但热气腾腾的生产建设场面让人顿生暖意。

      引进高端项目

      新兴产业大有可为

      5日上午8时许,从福鼎市区出发,跨过桐山大桥,穿越百胜山隧道,便是距离浙江省苍南县不到20公里的福鼎市闽浙边贸工业园区双岳项目区。项目建设工地上人来车往,高高的脚手架密密匝匝。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一片忙碌。

      走进福建华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在一条崭新的新能源电池生产线上,一块块刚下线的电池从车间源源不断输送到检测室。这是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和镁铅蓄电池研发生产的公司,创建于2010年8月,占地面积355亩,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30亿元。

      “把风能、太阳能储存起来,做成一个储能电池,然后走向千家万户……这个就是新能源,是我们公司产品的特色与优势。该项目将实现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生产。”华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平介绍说,华正集团原来是浙江省苍南县的一家塑编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到3.3亿元。经过市场调查,华正公司的目光瞄上了新能源领域。2010年4月,福建华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双岳项目区。

      双岳项目区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园区,2005年开始启建,主要以引进浙南尤其是温州地区的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科技项目为主,已投入2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入园企业已有50余家,成为福鼎市工业新的增长极。据园区项目负责人介绍,去年,其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已分别由2008年4.5亿元、3.8亿元增加到20.8亿元、12.7亿元。

      宁德市温州商会统计显示,2009年以来,福鼎市引进温州地区高新科技工业项目100多个,已竣工投产50个,总投资220亿元,预计新增产值700多亿元。福鼎市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周全民表示,随着电喷化油器、镍合金、硅元素等一批高端新能源科技企业的落户,福鼎作为中国重要发动机配件产业基地与高端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基地初显雏形。

      借力技改研发

      走出转型升级新天地

      走出双岳项目区,沿104国道往东,在其与沈海高速福鼎互通大道的连接处,便是闽浙边贸工业园区星火项目区。

      星火项目区是福鼎最早的工业园区,成立于1998年,虽然以化油器、食品、电子等传统的工业项目为主,但也不可小觑。园区负责人自豪地说,依托星火工业项目区,他们吸引、培育、转型了一批有特色的优质企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

      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多企业订单锐减,但落户星火项目区的福鼎市格丽特颜料有限公司今年的生产已排得满满当当,产品早被预订一空。公司总经理林仕冯道出秘诀:“近两年3000万元的技改、科研投入,让我们打破了国外厂家对金葱粉技术的垄断。”

      作为最早入驻福鼎的温州企业,2002年温州泰珠集团耗资3000多万元在星火项目区设立格丽特颜料有限公司,拉开了温州产业转移福鼎的序幕。目前,格丽特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三、国内最大的金葱粉生产商,去年国际国内市场综合占有率达33%。林仕冯说,今年他们将再投入2000万元进行技改和扩产,扩产后可新增年产值3亿元。

      福鼎市永大合成革有限公司也是星火项目区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2004年8月,这家来自温州市龙湾区的龙头企业落户星火项目区,上马了总投资超过3亿元的传统合成革制造项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型生产广泛运用于服装、鞋帽的第四代PU革。2011年2月,公司研发的第四代产品生产线投产,产品销往海内外。

      目前闽浙边贸工业园区以及周边100多家传统工业企业正在借力技改、研发的路子转型提升。周全民告诉记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近年来福鼎市产业和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化油器、塑料制品、石材及本世纪初的汽车配件、合成革等产业,逐渐转型到新能源、新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

      交流互动

      闽商浙商共成长

      加快闽浙边贸工业园区建设,是福鼎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促发展保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目前,闽浙边贸工业园10个重点项目区已引进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至“十二五”末将实现产值1200亿元。

      福鼎与浙江海陆相连,北距温州市区仅84公里,离苍南县只有30分钟的车程,自古以来就是闽浙边界的商贸重镇。1996年,福鼎撤掉了边界关卡,让商品物畅其流。次年,年财政收入原来只有1亿多元的福鼎,通过吸收社会资金,投资建设一座拥有520个店铺的闽浙边贸商城,并主动到温州招揽商家来此落户。至今,商城仍是福建县(市)级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批发市场,去年交易额达到13亿元。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环三都澳区域战略的实施,福鼎的区位、资源等优势逐步凸显,大批温州企业进入福鼎,出现了浙南产业集群梯度转移至福鼎的趋势。福鼎由此渐渐显现出吸引外来资源向其汇聚、流动的“洼地”效应。福鼎市委、市政府敏锐发现并把握住这一发展机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打开北接温州的大门,有选择地承接温州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承接的产业由低端趋向高端,源自产业结构的重新定位。”周全民说,福鼎市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注重引进对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产品档次比较高的科技型企业和项目,努力形成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先进设备制造和生物食品为代表的“新四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2年,福鼎市设立万亩工业园区,当地人称之为“温州工业园”,这是福鼎市专门为温州企业家营造的拓业基地。2007年“温州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2011年规划总面积已达20万亩,更名为闽浙边贸工业园区,拥有“一园十区”,成为闽浙边界最具活力的工业园区。

      在闽浙边界工业园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浙江温州民企有氟密泵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孝有。朱孝有18岁就出来闯世界,靠不断充电,他成为国内泵阀行业的领军人物,他研制的特种阀门被神六、神七、神八飞船选用。他告诉记者:“我的老厂在温州龙湾永中,占地只有10亩左右。企业要扩张,需要土地,综合考虑土地价格、温州到福鼎只有一个小时车程等因素,我最终决定把企业搬到福鼎。”朱孝有说,“福鼎是‘福地’呀!在这里我们的企业得到了大发展。”

      园区内,不仅闽浙产业在互动,观念也在碰撞。温州人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破除了福鼎当地一些人存在的小富即安的思想痼疾。如今,越来越多的福鼎人走上创业之路,在闽浙边贸商城,有70%的商户是福鼎本地人,在工业园区,一批福鼎企业家与温州老板同台竞技,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地企业已开始出现。

      福鼎人陈桂平在温州打拼20年后,2008年回乡创办了富视光学有限公司。陈桂平说:“我选择福鼎,是因为福建眼镜、显示器等产业发达;同时运输方便,距离马尾港近,沙埕港的发展前景也令人期待。我们的企业已发展成为了这里的产业龙头。”

      一大批像陈桂平这样的福鼎创业者,与众多的温州企业家一起,为福鼎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空前的活力。不久前,福鼎市先后入选中国十大县级活力城市和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发表评论
目前共有 0 条评论
特别声明: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请先 登陆注册
验证码:

福鼎人才网广告
最新评论
Copyright(C)2003-2021 本站由福鼎市雅索软件公司负责运营 / 常年法律顾问:福建惠尔律师事务所
咨询热线:0593-6122009 E_mailto:webmaster@fdren.net
国家版权局证号:闽作登字13-2008-L-0517号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闽ICP备190011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