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信息检索:  搜索    人才搜索
新闻中心
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 福鼎新闻 > 正文

福鼎:让文化活动成为“一日三餐”(组图)

添加时间:2013/3/5 14:41:18    点击数:1797    作者:    来源:福鼎人才网

 

等待结果
 

提线木偶唱京剧
 

后台,即将上场的跨国组合很欢乐

 

欢呼声的分贝决定比赛成绩
 
候场
 
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获奖,孩子们欢呼雀跃
 
 
 属于草根的“狂欢”


  3月1日晚7时,上下两层的福鼎市人民剧场,满满当当地挤进了1000多人,观众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一场属于草根的“狂欢”正在这里举行。

  这场名为“文化惠民微演艺”的活动是由福鼎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新局主办,虽然舞台不大,但舞台背景上满屏幕的星光却格外耀眼,聚光灯下,是一组组来自草根的艺术爱好者。

  在福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这样的“微演艺”是一顿丰富的“套餐”,唱歌跳舞绝活,样样都看得到。

  当天表演的9组选手,是之前3场海选中脱颖而出的,个个都有拿手“绝活”非遗传承人姚义炳把传统的提线木偶与京剧相结合,加之福鼎方言道白,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观众感受传统的艺术;“魅力五人组”带来的健美操舞《伦巴恰恰》,以曼妙的舞姿、优美的身段完美演绎了许多高难度动作,表演结束,当选手公布她们是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妈妈组合时,全场沸腾;初二学生王任驰演奏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熟练运用双排键琴弹奏的各种技巧,把曲子演绎得炉火纯青……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空余时间,许多人会跳广场舞、拉丁舞,有了许多休闲文化生活,我们看到了,就开办了‘微演艺’这个活动。第一季准备了13期,今天是第4期。”活动结束,忙碌了几个小时的导演陈生疲惫又自豪,“今年春节启动以来,‘微演艺’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谁晋级了,谁被淘汰了,大家都关心。现在,五六岁的小孩都会喊我们的口号,‘微演艺,大舞台,我有梦想我就来’。”

  为了让更多人参加表演,圆儿时的梦想,寻找“明星”感觉,主办方规定:每个节目不能超过6人,时长不超过6分钟;为了让更多观众融入活动,“微演艺”设置了用分贝仪测量观众的呼喊声辅以评委加分来决定分数,并增加了互动环节。

  “我们首先要求来自民间的非专业选手才能参加,表演的节目可以高雅,也可以‘土得掉渣’,从海选开始,来参加活动的有社区居民、工人、农民,有在校中小学生,也有在外创业青年、驻地军人。对没有舞台经验的选手,我们有老师提供辅导。总之,活动的每个设置,都是尽可能地为草根着想。”陈生打造的套餐,尽可能地考虑到了大家的口味。


  “狂欢”背后的文化土壤


  “微演艺”海选之初,来自福鼎市教育督导室的李丹老师便担任了评委,“微演艺”节目的水平和观众的参与程度令她吃惊,“没想到我们福鼎也有这么好的节目。从观众的反应看,我们的节目确实根植于群众之中了,有这样的群众基础,说明我们当地的文化基础深厚,让草根也能成长为明星。”

  梁小丹是一位全职妈妈,也是“魅力五人组”的成员之一,从小她便对舞蹈怀有憧憬,但是当了妈妈以后,因为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始终抽不出时间。即使偶尔有舞蹈活动,她也感觉自己没有基础,不好意思参加。近几年,随着社区活动增多,越来越多人跳起了广场舞,梦想重燃的她便也加入进来,想不到,跳得还不错。“别人都说我跳得好,这么一说,我就有信心了。后来就经常看电视,尝试着自己编舞,边学边练。来参加‘微演艺’是想来试试,想不到这么受欢迎。现在有一点点小明星的感觉。”

  今年60岁的姚义炳身怀把京剧、福鼎话与提线木偶相结合的“独门绝技”。但是由于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一直苦于找不到传承人,生怕父亲独创的技艺失传。但是去年开始,他的担忧渐渐少了。“在福鼎,提线木偶的表演曾遭遇低谷,但是2010年以后,开始有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有时会请我参加。慢慢地,市里、社区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我的表演也多起来。去年和前年,我参加了100多场社区和乡镇的演出。”随着表演的增多,越来越多人欣赏到他的技艺,慕名而来学艺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两年带了许多社会上的学生,连外省市都有人来学习。”

  15岁的小选手王任驰从小便是个小“明星”,因为他从9岁那年,便学起了难度颇高的双排键琴,这之后,学校的晚会、节日,社区的文艺活动,都少不了他的弹奏表演。这些活动也成了他练琴的动力和平台。王任驰说:“我感觉学琴很愉快,现在已经走向专业化了。”

  当然,土壤中培育出的不止是“微演艺”中的几个明星。去年,福鼎市快乐合唱团获得第五届艺术节“激情广场”歌咏比赛第一名,并多次到台湾演出;《难忘太姥山》在“一市县一歌”评选中获得“优秀歌曲奖”;由福鼎市越剧团创作的越剧作品《苜蓿生涯》、《才女鱼玄机》先后在省戏剧汇演中各荣获7个大奖项……


  “文化三餐”,让土壤更肥沃

  “近年来,福鼎不断加强文化惠民建设,加大文化体育设施投入,注重政府引导,并提出了‘文化三餐’概念,即‘快餐’:百姓活动,如读书看报、电影放映、书画等活动;‘大餐’:政府精品工程,如越剧下乡、文艺晚会等活动;‘套餐’:节目门类齐全的大型活动,如文化节、‘微演艺’等活动。” 福鼎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费允忠解释说。

  对此,来福鼎采风的省作协副主席黄文山说,一个城市品格的提升,要靠两只翅膀支撑,一只是经济,一只是文化,毫无疑问,福鼎的两只翅膀都非常强硬。

      如今,在福鼎,“文化三餐”,使得文化活动真的成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日“三餐”:足不出村就可看到城市文艺院团的精彩节目,天天可看一场电影,在村图书室就能借到福鼎城区所有图书馆的书籍;足不出户就可观看数字电视,村村可收听有线和无线广播……这一切皆得益于该市构建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福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清福说,文化不仅仅是年夜饺子,也是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既然是“一日三餐”,我们就要不断地翻新“菜单”,“丰俭”由人,老少咸宜,切实保障老百姓的文化福利,努力实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的目标。
发表评论
目前共有 0 条评论
特别声明: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请先 登陆注册
验证码:

福鼎人才网广告
最新评论
Copyright(C)2003-2021 本站由福鼎市雅索软件公司负责运营 / 常年法律顾问:福建惠尔律师事务所
咨询热线:0593-6122009 E_mailto:webmaster@fdren.net
国家版权局证号:闽作登字13-2008-L-0517号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闽ICP备190011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