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信息检索:  搜索    人才搜索
新闻中心
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 福鼎新闻 > 正文

象阳游家

添加时间:2019/10/19 9:56:08    点击数:11313    作者:黄建军    来源:福鼎新闻网


    “象阳游氏吾鼎钜族也,其先世居于柘洋之柏峰,祖晃公于宋英宗四年始居长溪之北乡,即今之福鼎象阳,历宋元明清,衣冠文物甲于吾邑,历今有三十余世绵延书香不断,虽山川灵气之所钟,抑亦祖宗之德厚仁深,故其遗风迄今”。


    游氏先祖入闽时间应在唐末,据史料记载,世居中原河南广平任城的游植、游匹二兄弟于唐末徙迁入闽,游植居莆田为南始祖,游匹居建阳为北始祖。游匹精于堪舆而地灵人杰,其九世孙游酢为北宋卓越的理学家、政治家、诗人,开启闽学先河并对朱熹理学产生较大的影响。“程门积雪”讲的就是游酢和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时在门外静候,先生醒来时积雪已有一尺深,而后二人勤勉好学尊师重教的精神成为学子楷模。宋代建阳游氏家族人才辈出,考中进士为官宦者众多,游酢成为福建游氏最为杰出的人物。始建于明朝的象阳游氏宗祠称号立雪堂,数百年来,游氏家族一直用“程门积雪”的故事来教育激励子孙后代。





    北宋咸丰年间游氏大九公游榕灯率家人自建阳迁居长溪县游家山,成为长溪游氏的先祖,世称“榕公”,他的儿子大十公又从游家山移居柘荣柏峰。至明朝万历年间,游家出了一位大清官游朴,官至刑部郎中、广东按察司副使、湖广布政司参政,为官清廉,刚直不阿,造福一方百姓。游朴少时寄居于福鼎桐山舅舅家中,在福鼎望族高家的私塾圆觉寺中读书,于明万历二年中进士,福鼎的各大寺院都留有他的题诗。游朴是明代闽东最杰出的人才,更是游氏家族的骄傲。


    榕公的曾孙大十二公游晃国于宋英宗治平年间迁居当时的长溪十四都北乡,即后来的福鼎二十都象阳,他是象阳游氏的肇基始祖,后世称“晃公”。


    《游氏族谱》记载:“晃公徙北乡,北乡乃鼎城之东前岐之象阳,离垣四十里,其山川毓秀,诸峰罗列,南有流星墩,北有狮象山,因名地曰象阳,其藏风纳气,护卫第宅,洋地平坦,阴木丛林清幽,不壤龙岗居然尧天舜日,相传数代蕃衍兴隆。”


    当年的象阳是一个山川秀美之地,村中有大片平坦地块,四周山形奇幻,山石峻峭,有涌米岩、虾蟆岩、饭甑岩等惟妙惟肖,森然在目。清代诗人根据象阳周边景色写有象阳八景诗:金山久镇,银锭标名,龙船当掉,石鼓有声,湧米西镇,饭甑东停,金龟伏地,蝦蟆朝天。


    清道光年间,柘荣游氏宗亲到访象阳时也曾大力赞美过象阳的秀美:苍松翠筱,润田绕庐舍鸡犬,云中山阴而峰峦耸峙,水秀溪涧潆洄,左右顾盼依稀别一世界,想此地灵必人杰,询之即为象阳。


    宋英宗治平二年,晃公在自述中写道:“吾遂徙十四都象阳,此地广人稀,吾相地山明水秀藏风纳气,爰立第宅而居焉,子孙倘有创建之志,博通经典可为簪缨之家,勤俭累积亦堪为殷富之地。”作为象阳游氏肇基之祖,晃公对游氏子孙的期许甚高,要求很严,他希望游氏子孙中既有能立志学习经典而世代成为官宦人家的人,也能有勤俭创业积累财富成富裕人家的人。


    宋英宗治平年到元代二百多年间,象阳游氏披荆斩棘,奋发图强,终成殷富之家。至元朝鼎盛时期,象阳游氏已拥有象阳村、照澜村,太姥洋和泰顺等地大片田产山地海域,年收田租山租达一万八千石,并经营有砖瓦窑、瓷器窑。此外,还在象阳建有二个大粮仓,巽城建有二个大粮仓,秦屿潋城又建有二个大粮仓。收租时将收缴的粮食先放象阳粮仓,再雇挑夫挑到石龟渡口用渡船运到巽城粮仓。后来,象阳游氏将太姥洋的一部分田产捐给太姥山白云寺作为寺产,田产的四至范围刻在白云寺的岩石上,至今仍可辨识。


    宋元时期,象阳游家富甲一方,是福鼎之钜族,建有规模宏大的大宅院,房间达百余间。而到元末,象阳游家大宅院遭到海盗倭寇的侵袭而被彻底焚毁。《游氏族谱》记载:“元间遭海寇之忧,游氏被兵焚为殃,分崩离散,此时各家逃出营生,其向实难稽查,故也平定复归渐传支脉,且读且耕,勤俭累积亦颇殷富。”


    族谱并没有详尽记载游家大院具体是于哪一年被烧毁的,但可想而知,一定是非常惨烈。如此庞大的一座大厝被烧毁,导致游氏不得不四处逃离无家可归,等到很多年以后,事情平息族人们才敢陆续回来重建家园。庆幸的是,田地尚在,游氏族人勤俭立业,自强不息,在他们的艰辛努力之下,象阳游家又逐渐成为殷富之家。象阳游氏家族心怀天下,有济世之德,明代赈济饥荒救助灾民时,大量捐钱捐物功德无量,得到朝廷嘉奖,十六世文显公赈济大米十三万石获朝廷赐七品散粮官,十七世尚义公捐十三万金赈济灾民而获赐七品官衔。


    象阳游氏天房二十四代孙游学海,字兼山,家住桐山,清雍正元年中拨贡。《游氏家谱》写道:“清乾隆年间学海公字兼山拨贡,请设县署,为之首倡,此尤表于当地,而昭昭于来仍者。”首先提议设置福鼎县署的人就是游学海,此举既方便当时百姓办事,更对福鼎未来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福鼎县志》对他的评价是:“读书识大体”,说他是读书人中的翘楚,他曾协助县令傅祖对太姥山寺院进行清理,追缴被侵占的寺产寺田,提议在太姥山上屏梨锄、严樵采、重兴梵宇,为保护太姥山做出贡献,至今太姥山摩霄庵后仍存有当年刻载的寺田产及山界。乾隆九年,游学海与县令熊煌倡筑护城坝,令县城百姓得以安稳生活。


    象阳人杰地灵,迁居于此的游氏更是人才辈出,品德敦厚。游红五就是至孝至善的一个人。据说,在父亲去逝时,游红五哀痛至极,多次痛哭晕倒过去,醒来又再哭,父亲入葬后他在墓傍结庐守护三年,人称孝子墓。游学海公为他写的墓志铭中称他孝心纯笃,品行端方,从小就很孝顺父母,虽然家中贫困,但他仍尽心侍奉双亲,让他们欢心。后来父母生病,他焚香祈求愿以身代之,他的孝心故事被载入《福鼎县志》。


    象阳武庠游希曾在清初指挥发动一起轰动一时的事件,某日游希曾率三十余壮士深夜闯入桐山营,趁驻守桐山营的二十几名的清兵睡熟之时将其全部歼灭,得胜而去。


    这两人的行为看似不相干,却体现游氏家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中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孝道,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的基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尊长孝亲感恩父母来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感恩付诸行为就是孝,游红五的行为体现的就是对孝道的传承。二是忠君爱国,明末清初,满清入主中原,许多爱国志士进行了长期坚决的抵抗,反清复明也是爱国士大夫凛然崇高的民族气节,博得后世人民长期敬仰。游希曾正是这样一位爱国志士。


    山川灵秀,先祖仁德厚深,书香绵延不断,此乃一个家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象阳游家亦是如此。




发表评论
目前共有 0 条评论
特别声明: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请先 登陆注册
验证码:

福鼎人才网广告
最新评论
Copyright(C)2003-2021 本站由福鼎市雅索软件公司负责运营 / 常年法律顾问:福建惠尔律师事务所
咨询热线:0593-6122009 E_mailto:webmaster@fdren.net
国家版权局证号:闽作登字13-2008-L-0517号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闽ICP备190011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