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8亿元、达产年产值50亿元的华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试产。 林海云/摄
福鼎是“中国化油器名城”、“中国内燃机工业通机产品示范基地”。图为化油器生产车间。 李振阳/摄
宁德网消息(福鼎市委报道组组稿)福鼎地处闽浙边界,与浙江温州毗邻,近年来,乘着海西建设和环三战略的东风,按照宁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当先锋、谋对接、求先行”的发展要求,全力打造开放包容、融商爱商的投资热土,主动对接浙南及长三角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好戏连台,项目成果积聚提升,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008年全市签约项目39个,投资总额54.9亿元;2009年签约29个,投资总额70.75亿元;2010年签约31个,投资总额91.3亿元。今年1-5月,在宁德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对接厦漳泉招商活动、港澳经贸交流活动和浙商·经贸洽谈会期间,福鼎签约项目19个,投资总额88.5亿元;即将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电博会暨第十二届宁德投洽会期间,可望签约项目11个,投资总额42.1亿元。
预计“十二五”期间,随着福丰、鼎瑞等镍合金项目,江南船舶、创恒船舶等临港项目,蓝晶、巨晶等光伏电子项目以及华正新能源、德诺纸业等一大批已落户和即将落户的重大工业项目实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这些正是福鼎倾力打造最佳投资环境结下的累累硕果,也是福鼎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一个缩影,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经济强劲、开放包容的滨海旅游工业城市正在海西东北翼蓬勃崛起。
福鼎被授予“中国合成革名城”、“中国合成革产业示范基地”。图为超细纤维生产车间。 李振阳/摄
区域特色凸显鲜明
福鼎是海西东北翼“北接南联”的前沿区域,全面融入海西建设和环三发展大局,既是福鼎主动融入环三区域作为海西战略前沿的责任使命,也是谋划赶超跨越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凭借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政策机遇,福鼎充分发挥对接浙南及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以及港口、旅游、交通、生态以及核电能源等资源优势,在环三开发建设中,赶超跨越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去年以来,福鼎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深入开展“五个年”活动为动力,全力打好“五大战役”,超额圆满完成了全年及“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2亿元,增长18.2%,增幅位居全省58个县市的第4位;完成财政总收入11.4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7亿元,分别增长37.6%和45.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7.9亿元,增长59.7%,增幅位居全省58个县市的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4亿元,增长26.1%。今年1-5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7亿元,增长17.8%;完成财政总收入5.99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98亿元,分别增长33.6%和3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9.73亿元,可比增长35.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增长44.1%,县域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福鼎是全省最大的坛紫菜养殖生产基地,图为日本引进的紫菜加工生产线。 李振阳/摄
临港产业风生水起
位于福鼎境内的天然深水良港沙埕港,作为重要通商良埠,曾被孙中山先生写入《建国方略》。沙埕港湾绵延33公里,主航道水深15米以上,最深45米,可利用工业海岸线28公里,港口岸线可布置万吨级以上泊位30个,可形成年6000多万吨货物和200万箱集装箱通过能力。
本着“规划为先”的基本理念,福鼎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在保护好港口岸线、前沿海域和后方陆域等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港口建设,先后编制完成了《沙埕港船舶工业选址规划方案》和《沙埕港区开放水域及航路研究报告》,进一步细化临港产业布局和功能区划,强化各种项目要素保障,加快环沙埕湾临港作业区规划建设,为环沙埕湾承接大型临港产业描绘了科学发展蓝图。福鼎工业园、龙安项目区、沙埕、店下基础设施建设交出漂亮“答卷”:福鼎工业园去年投入近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龙安先后完成杨岐5000吨陆岛交通码头扩建工程、3000吨滚装码头、5000吨杂货码头的建设;秦屿至龙安、八尺门至杨岐疏港公路建成通车;杨岐作业区16号泊位5万吨码头动工建设,沙埕港10万吨轮船进港航道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沙埕湾省级经济开发区申报和口岸开放工作扎实开展。
自主创新生机勃发
福鼎坚持以更高站位筹划推进“工业立市”,把自主创新作为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福鼎工业园等“一园八区”承载平台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打造双岳、龙安等百亿元产业项目区,引导产业入园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以汽车配件和泵阀产业为主的文渡项目区,以PU革配套和特钢产业为主的龙安项目区,以新能源、轻工和制笔为主的双岳项目区,工业园区规模拓展、集群效应不断凸显。在产业转型上,改造提升汽摩配件、食品加工、建材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镍合金、新能源、光伏电子、船舶修造、医药化工、制笔、造纸等新兴产业。全市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个,获各类专利授权136项;“大吉刀剪”和“福鼎白茶”先后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另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3个、省级著名商标217个。
福鼎化油器产品的研发生产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化油器名城”称号。2010年,全市化油器产量1.1亿台,其中摩托车化油器产量4620万台,占全国摩托车化油器产量的43%;通用机化油器产量6380万台,占全国通用机化油器产量的58.5%。
“十二五”扬帆奋进
2011年,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节点,福鼎扬帆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年共安排“五大战役”各类项目330项,总投资662.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9.9亿元,1-5月累计完成投资32.2亿元,占年度计划40.3%。其中,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共安排重点项目178个(含预备项目,不含核电项目),年度计划投资50.5亿元,累计完成21.22亿元,占年度计划42%。18个省和宁德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2.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15亿元,占年度计划57%。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项目32项,年度计划投资17.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29亿元,占年度计划42.1%。城市建设战役项目48项,年度计划投资18.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85亿元,占年度计划41.9%。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项目79项,年度计划投资17.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14亿元,占年度计划41.6%。民生工程战役项目57项,年度计划投资5.0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占年度计划34.2%。
“十二五”期间,福鼎紧紧把握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先行先试是最大政策”的观念,进一步确立了“按照海西东北翼区域‘当先锋、谋对接、求先行’的发展要求,突出‘工业立市’、‘旅游兴市’、‘海洋强市’三个重点,深入实施回归、承接和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战略,主动承接浙南及长三角和福泉厦等先进地区经济辐射,奋力推动县域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总体思路,力求通过几年的苦干实干,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的目标,跻身全省经济较发达县(市)行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随着《海西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宁德环三的越位赶超、跨越发展,福鼎这块素称“福建北大门”的钟灵之地,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题图照片由谢闽江摄)
投资3000多万元的鼎文化公园一角 施永平/摄
桐南新城 施永平/摄
桐山溪畔边界新城 王日山/摄
城市更大更美
福鼎市坚持把最大限度满足民生需求,做为致力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清山绿水、生态文明、和谐人居成为这个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根本追求。几年来,随着“东扩南移面海”城市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百胜新区、铁锵新区、海湾新城、滨海新城等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保护改造加快实施,城市建城区面积从2006年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6.5平方公里,日新月异的福鼎城市正变得更大更美。而城市交通、供电供水、环保排污、园林绿化等各项市政工程的完善配套,进一步为广大市民和外来投资的客商营造了一个依山傍水、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一座充满人情味、舒适宜居的滨海旅游工业城市,正在海峡西岸、东海之滨、闽浙边界迅速崛起。
特别是作为城市“南移”拓展重要组织部分的百胜新区,距市区约3公里,东接福建福鼎工业园双岳项目区,南靠天然良港沙埕港,西临资国旅游度假区,北连潮音岛开发区,依山望海、风光秀美,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新区项目总投资约6.25亿元,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重点构建“山、水、岛”和“一心两轴三区”的整体格局,预计可容纳人口4-5万,将努力建成“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独具特色”的高尚宜居商住区。而作为城市“面海”拓展重要组成部分的铁锵新区,位于城区东南部,规划面积约5.77平方公里,融“山、海”景观为一体,以发展旅游休闲业和总部经济为重点,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发展第三极的高尚居住区和滨海旅游休闲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