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率先实行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城乡低收入群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97.3%;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宽带。这是福鼎市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变化。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更加关注民生,有水先解百姓渴,把财政的蛋糕更多地切给群众,实行城乡一体和谐共进。”福鼎市领导如是说。
工农互动,以工促农,突出产业链经济
前岐镇双屿村村民邵立武,近五年一直与落户家门口的福建闽威水产公司签养“合同鱼”,他深有感触地说:“没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前,我为了多挣点钱四处打工。现在在家养鲈鱼,一年收入就近10万元,比在外务工强多了。”
缩小城乡差距,经济是基础,农民增收是关键。福鼎市充分发挥工业这一强市富民巨大引擎的作用,重点培植支柱产业,“草根项目”长成“参天大树”,为积极“反哺”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拉动大发展,突出城乡产业链经济,注重农业生产、流通、储存、销售、信息、深加工各个环节的一体化。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带动福鼎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7万多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就地转型成为产业工人、自由职业者或是个体老板。目前福鼎市已注册成立28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4100多人,带动5万农民拉近市场距离。
坚持“一盘棋”,共享“惠民套餐”工程
“现在去福鼎进货,出门就能坐公交车,一上午就一个来回,可不像以前那样,顶着星星出门,戴着月亮归来。”在管阳镇西阳村集贸市场开杂货店的青年吴正峒如是说。西阳村位于闽浙交界处,随着往返福鼎城关公交车的开通,进城5小时的路程缩短为1小时25分。为此,村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边贸经济和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人年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
在统筹城乡建设中,福鼎坚持城乡“一盘棋”,将全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按照“东扩南移面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对全市产业、人口、用、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布局,通过着力实施“生态治溪、绿色造城、民生路网”等惠民套餐工程,打通、拓宽一条条“断头路”、“瓶颈路”。
在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转移的同时,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帮扶、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积极推进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1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建成了福鼎文化公园、桐江公园、江滨公园、青铜鼎雕塑和“福鼎长歌”大型浮雕文化景观墙等公共服务项目,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发展成果有效延伸,城乡共享优质服务
这几天,嵛山镇苗马祖村的陈贞淮正在镇卫生院门诊陪父亲进行康复治疗。尽管老人的病情让他挂心,但他庆幸地是在家门口就能治病。“福鼎市医院专家对口帮扶镇卫生院,稍微重点的病情也能处理得好,加入合作医疗费用能及时报销,一般不用上城里。”对于现在就诊的镇卫生院门诊,无论就诊环境还是各项开销,陈贞淮都很满意。
为达到“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民有所业”的目标,近年来,福鼎市倾力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保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无偿补贴长效机制,补贴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升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进行乡村学校危房改造、乡镇卫生院设施仪器配套;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司法、就业救助等为辅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
为使农民更好地融入城镇化建设中,福鼎市以“市民理念”提升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转变致富和就业观念。2009年以来,该市着手打造“劳动就业一条街”,1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成14个农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