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信息检索:  搜索    人才搜索
新闻中心
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 福鼎新闻 > 正文

城乡一体化让福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添加时间:2011/9/5 11:30:43    点击数:2203    作者:    来源:福鼎人才网
      1日10时,“南玛都”过后,福鼎市硖门畲乡柏洋村永和新村里阳光和煦,一辆洒水车在整洁宽阔的街道上欢唱。村头科技文化中心里檀板悠扬,几名老汉正忘情地演唱地方戏;村北农民公园里,一群孩子飞奔嬉戏。这幅和谐画面的“背景”是村中央的100多栋农民别墅。

  “以前住山上,台风一来担惊受怕的,现在我们住上了别墅,且喝的是自来水、走的是柏油路、坐的是公交车,好日子跟城里人一样了!”村民王少龄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王少龄一家5口人,子孙三代住在一栋180平方米的农民别墅里,今年养了5亩跳跳鱼,全部由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外销。“只要人勤快,一亩跳跳鱼一年纯收入至少5000元。”王少龄说,“农闲时间,我到村里的一家企业打工,每月还可增加1300元收入。”

  和王少龄一样,柏洋有100多个村民,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家门口的企业务工,鼓起了“钱袋子”。

  “去年我生一场大病,花了10万元,如果不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市里的大病统筹基金,我们家就要卖房子了。”村民吴长福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生病期间,村里惠民担保公司主动帮我家担保贷款,继续发展跳跳鱼养殖,还介绍我儿子到企业打工,让我家尽快摆脱困境。”不久前,吴长福还清了贷款,剩下的1万元存款准备明年扩大养殖规模。

  柏洋村原是个行路难、吃水难的穷山村,10年前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村支部书记王周齐说:“根据福鼎市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优惠政策,村里平整了高速公路弃渣地120亩,作为工业用地,引进3亿元资金办起了企业,转移劳动力1000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万多元,村财收入100多万元,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明星村。”

  缩小城乡差距,农民增收是关键。福鼎重点培植支柱产业,“草根”项目长成“参天大树”,为积极反哺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闽威水产等53家市级以上“农字号”龙头企业,围绕链条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使30%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福鼎7万多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型成为产业工人、个体老板。目前,福鼎已注册成立28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4100多人,带动5万农民拉近市场距离。

  为使农民更好地融入城镇化建设,福鼎以“市民理念”提升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转变致富和就业观念。2009年以来,该市着手打造“劳动就业一条街”,1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成14个农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实现了劳动力信息、用工信息与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对接共享。同时,以福鼎职专和电脑业技术学校为中心,建立了技能培训机构,专门对农民工进行订单式、套餐式、点招式技能培训。近年来,福鼎通过建立无偿补贴长效机制,补贴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司法、就业救助等为辅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

  在统筹城乡建设中,福鼎坚持城乡“一盘棋”,将全市工业与农业、城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按照“东扩南移面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对全市产业、人口、生态环境等统一规划布局,通过着力实施“生态治溪、绿色造城、民生路网”等惠民套餐工程,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镇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民传播。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福鼎城乡环境日趋改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绿地率达3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4平方米,空气质量保持优质稳定,城镇化率由20%提高到35%。

发表评论
目前共有 0 条评论
特别声明: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请先 登陆注册
验证码:

福鼎人才网广告
最新评论
Copyright(C)2003-2021 本站由福鼎市雅索软件公司负责运营 / 常年法律顾问:福建惠尔律师事务所
咨询热线:0593-6122009 E_mailto:webmaster@fdren.net
国家版权局证号:闽作登字13-2008-L-0517号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闽ICP备19001154号-1